保过作卖点 事后不认账

新闻资讯 3年前 阅读:17617 评论:0

  羊城晚报讯 记者马灿、通讯员粤消宣报道:“目前已提炼总结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十大潜规则向社会公布,旨在提醒广大消费者防范该行业消费陷阱。”16日,广东省消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,校外培训消费矛盾增多,纠纷投诉日渐增长。

  “货不对板”差太远

  解读:名校名师是校外培训机构常见的宣传卖点。但到了实际课堂上,广告中所谓的“名师”“专家”其实不存在。

  案例:家长张女士将孩子送进某教育机构,签订协议时,机构负责人承诺邀请著名教师讲课,并对学生一对一辅导。但家长却发现并没有名师上课,部分老师甚至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应届大学生。

  点评:对于“名师辅导”等承诺或者宣传,消费者应要求培训机构将所有相关内容写入书面合同,以对经营者进行约束。

  报名容易约课难

  解读:近年来,不限时间地点的网络课程逐渐走红,但一些线上培训机构只提课程数量,过多渲染培训效果,淡化上课时间安排。

  案例:消费者曾女士在某线上校外培训机构为小孩报读课程时,销售人员在介绍时并未清楚告知该课程需要约课。缴费报名后,曾女士才发现需要约课,且约课难度非常大。她多次反映未果,还被推销价格更高的一对一VIP课程。

  点评:本案例中,曾女士在缴费报名后无法约上合适课程,培训机构销售人员存在一定过错。对于培训机构的另外推销,消费者有权拒绝。

  事后结果不认账

  解读:一些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源,以“承诺保过”“提分保证”“提前学”等为营销卖点,夸大培训效果,以此吸引消费者缴费报名。

  案例:消费者刘先生向消费者组织投诉,某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在刘先生为孩子报名时,保证能让其小孩在中考提高分数,可以超过建档线几十分。可是中考后,刘先生的小孩离建档线还差几十分,与培训机构当初的承诺和保证相差甚远。

  点评:如果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,可以主张损失和赔偿,同时建议向行业主管部门举报,作为调查线索。https://www.sohu.com/a/478158817_115354?scm=1002.590044.0.10376-1025&spm=smpc.ch25-exam.fd-news.14.1626662590723F8sbCK3
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网友评论

相关推荐

文章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