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大学开设“摸鱼”课引热议,网友:“摸鱼”课上“摸鱼”,加分吗

新闻资讯 3年前 阅读:17560 评论:0

  3月12日,有网友发现,清华大学校内网课平台上出现了一门《摸鱼学导论》的课程,截至目前,已超过1000人选了这门“摸鱼”课。据了解,这门课旨在让同学们得到“摸鱼小技巧”“提升幸福感”并且没有期末考试。原来,开课的“高老师”是清华大一新生,他称“摸鱼课”是个玩笑,想让大家放松。

  清华学生为什么能开《摸鱼学导论》这门课

  虽然是学生自发建的课,但开设的课程有模有样,一点也不随意。创立课程的同学临时制作了教学课件,其中“课程介绍与说明”的部分,阐述了课程性质、课程目的、课程作业与考核方式。目前公开的课件中,还能看到诸如积极心理学等内容,课程还向选课的同学推荐《学会提问》《我们脑中那些挥之不去的问题》等课外阅读书目。

  摸鱼的字面意思,指上班族在上班时间偷懒,不认真工作,或者学生在本应该学习的时间三心二意。摸鱼将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双重内耗。企业雇佣员工,要承担一定的用工成本,员工消极怠工会令企业遭受损失。沉浸于摸鱼的员工,自然难以收获工作成就感。

  不过,讨论摸鱼,不代表就是要玩忽职守、懈怠工作。许多人讨论摸鱼,是源于日常工作强度过大,休息放松时间不足。围绕摸鱼的讨论,体现着人们对身心状态的反思。有的企业不仅不改善办公环境,调整工作量,还逼迫员工完成高强度的工作任务。有的企业更有畸形的加班文化,使得员工疲于形式主义加班。一些讨论摸鱼的人,不是看不到摸鱼的负面效应,而是旨在表达关乎自身利益的正当诉求。

  《摸鱼学导论》不只是向同学“教授”摸鱼攻略,或者毫无原则地鼓励学生摸鱼偷懒、无视企业正当规章制度。它站位于人的幸福,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,缓解学生的压力焦虑,让他们在自我放松中提升学习效率,享受学习与生活的乐趣。比如课程里面的积极心理学内容,就不是简单地强调以偷懒为乐,而是借助相关心理学的理论,找到人们疲倦的心理根源并实施疏导。

  2016年2月,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参与研发的智慧教学辅助工具“雨课堂”在8所高校的15个班级内测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,并逐渐成为清华大学有效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。此次,清华大学本科生能够建立《摸鱼学导论》的课程,便得益于网络平台的赋权,人人都可以创建一门课程,人人都拥有一席讲台。在这个由网络编织的课堂中,学生之间得以展开充分的思想交流,展示个性和才华,形成精彩的思想碰撞。

  大学生自发建立《摸鱼学导论》课程,是在主动关注并反思社会和校园里的摸鱼现象。大学学习,同样会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,有的课程也是无趣的“水课”。学生自发建立的课程,对大学有机创新课程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巨大的启发价值。清华大学的网络课堂平台建设走在全国高校前列,各地也不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,赋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权限,培养好学生建立新课程的自主创造能力。

  (原标题:清华大学开设“摸鱼专业”,1300人报名) 来源:北晚新视觉综合

  https://www.sohu.com/a/455616555_612784?scm=1002.280027.0.PC_CHANNEL_FEED&spm=smpc.ch25.fd-news.1.1615775467881XbkhFMg
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网友评论

相关推荐

文章排行